本次展览由湖南省博物馆举办的以“根魂——中华文明物语展”为主题的展览,通过甄选30件中华文明史中的展品,呈现出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本次展览共分为九个展出单元。从文明起源、青铜时代、文明奠基、天下统一、融合创新、大唐气象、宁静致远、太和盛平、开启新纪元带你漫游了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已为人类所共识。支撑这一结论的依据,便有浩如烟海的“实证”,本展从“实物”角度,观照中华文明历史长河,尽管仅30件套展品只是太仓一粟,遴选时又受诸多条件限制及策展人学识局限,或不具代表性,然亦可窥“文明”之一斑。

 

中华文明进程,呈多向度、多维度展开,而非单线延展。本展便将展品还原时空坐标中,做多向度梳理其发展脉络,查找其在各个坐标体系中所在位置,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方位解读,以此呈现文明的绚丽多彩。

 

中华文明是世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中国虽处亚欧大陆东极,虽有无际海洋、高山屋脊、无垠沙漠阻隔,但发展却非封闭式,南北有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东西有与古埃及、古希腊罗马、波斯、阿拉伯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宗教有佛教、拜火教、景教、伊斯兰教等相继传入。外来文化,或消失无踪,或逐渐“华化”……文明在不断的交流中碰撞,在融合中创新。不少展品便是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

 

历史与现实是无法割裂的,从原生态发展起来的文明尤为如此,这些文物与今天似无关联。实际上,与当下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已渗入我们的血脉,是文化的“根和魂”,“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一章 文明的起源

图形的演化-人首蛇身

 

 

 

鲵(ní)鱼纹彩陶瓶

这件鲵鱼纹彩陶瓶,距今6900—5000年(公元前4900-3000年),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作品。 陶瓶腹上部有双耳,颈部有堆纹一圈。瓶腹黑彩绘人首形的鲵鱼纹图样,其身躯为折屈状,尾尖向上挑起,尾梢与头须自然相连;身体上部作网格纹处理,两侧生出两只小胳膊,身体下部填黑彩。从绘画技巧来看,线描有粗细变化,可看出用笔过程的顿挫、转折、收笔,技法熟练自如。

 

 

神人兽面纹玉琮

1986年,考古学者在浙江余杭反山遗址发掘了良渚文化大墓11座,出土了1200多件套玉器,其中这件玉琮高8.8厘米,重6.5公斤,为目前已知良渚玉琮最大的一件,享有“琮王”的美誉。

 

 

第二单元 青铜时代

 

青铜面具

这个面具整体铸造而成,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您看面具上粗眉、立眼、蒜头鼻、长唇线、宽颐部,整个形象显得庄严肃穆、威武神圣!出土时,口缝中还能看到留存的朱砂,面具制作时应该是朱唇。

 

第三单元 

 

 

曾侯乙铜鉴缶

古人好饮酒。夏天天气炎热,没有冰箱的古代人如何冰酒呢?您眼前的这件铜鉴缶可以说就是一个既可以制冷又可以制热的两用冰箱。 那么它是如何实现制冷和制热的呢?铜鉴缶由鉴、缶组合而成,缶置于鉴内。放置时,鉴底部有三个弯钩套合缶底的方孔,其中一个有活动倒栓,插入自动落下,固定方缶。夏天的时候,人们在青铜冰鉴的鉴和缶之间装上冰,从而使缶内的美酒变凉,做冰镇酒,到了冬天,青铜冰鉴也有用场,人们在鉴和缶之间改装温水,使缶内的美酒迅速增温,成为暖胃的热酒。

 

第四单元 天下统一

书籍,承载着人类的文明。在纸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用甲骨、金石等材质记录文字,其中使用最为广泛、时间最长的便是竹子和木材,而记载了文献资料的竹片和木片就称为“简牍”。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湘西龙山县的里耶古城的一个古井内发现了三万余枚秦代简牍,约十万余字,记述了战国至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这批出土的简牍就被称为里耶秦简。

 

 

里耶简牍-乘法口诀

您眼前展出的这片木牍,就是里耶秦简中的一片,请仔细看上面的文字,篆文为“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这我国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乘法口诀“九九表”,与现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诀表惊人一致,为世界算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这个VR线上博物馆中,不仅有图文介绍,还有视频、音频的内容,对于无法前往博物馆的人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体验方式

 

 

 

VR线上博物馆-文物语音解读

 

此次VR线上博物馆还有很多文物、视频、音频、图文资料由于篇幅关系,今天云小二就先带大家看到这里。以上内容由720云摄影师 · 恒达文博为湖南省博物馆拍摄。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探索

​原作品链接

 

—— ·  往期精彩内容 · ——

【全景地图】唐山抗震纪念碑

【今日推荐】酒厂跨界VR宣传!视频【嵌入】功能最佳示范!
【全景地图】希腊古都要塞城堡 Fortress of Palamidi

更多精彩内容可以访问 720yun.com